王永慶外甥 不滿集團起家厝將打掉重建 台塑大樓 千億都更上公堂
時間:2018/10/17
台塑大樓外觀神似美國國防部所在地的五角大廈,是王永慶(下圖,設計畫面)集團「起家厝」。
《壹週刊》
《壹週刊》獨家授權 記者╱項程鎮
今年10月15日是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逝世滿10周年的日子,橫跨台美中越四地的台塑集團成員,都在追懷這位台塑集團創辦人。
然而一個月前,台塑大樓內一對高齡80歲的周姓老夫婦,接到律師電話,開始為了行政法院的官司傷神。
《壹週刊》調查,這對周姓老夫婦就是王永慶的大外甥周俊雄、周林秀鳳夫妻。
律師說,他們和台北市政府及台塑集團的行政訴訟官司敗訴,而官司內容牽涉到市價上看千億的台塑大樓都更案。
為什麼王永慶大外甥要和王永慶接班人,即台塑集團現任領導階層王家二代,打將近一年的官司?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家族在1988年左右拍攝的照片,三房的妻子罕見地全站在一起,家人間看起來氣氛融洽。《壹週刊》
周俊雄掌財務受猜忌
高齡80歲的周俊雄是王永慶大姊王罔市大兒子,17歲就跟著大舅王永慶一起打拼。
周任勞任怨,負責台塑集團的財務和採購,王永慶連公司股票也交他保管;台塑員工很怕周,私下稱他大掌櫃;王永慶對周俊雄的信任,也讓他受到王家一些成員的猜忌。
周俊雄1979年離開台塑集團移民加拿大,自行創業合一實業,但他逢年過節返台仍會逕自到台塑大樓,探望王永慶並請安問候。
不料,周和王家的關係,隨著王永慶2008年辭世逐漸變調。
周俊雄認為王永慶和王永在兩人的手足之情,是台塑成長壯大的主因,眼見王家第二代對王永慶留下來的龐大遺產吵得不可開交,他希望王家第二代能團結合作。
周不時扮演魯仲連,希望王永慶長子王文洋和其他王家二代能化解誤會,卻因此捲入家族紛爭,而衝突的高潮竟是周主張王永慶和大房王月蘭合葬,導致部分王家成員對他相當不滿。
王永慶長子王文洋對台塑大樓都更案未明確表態。許添瑞攝
須負擔6千多萬成本
台塑集團突然於2012年底無預警停止供化工原料給周俊雄,理由是產能調整和合一公司提貨不正常,這讓已與台塑往來30多年的合一頓時陷入困境;直到隔年7月31日,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認定這麼做是獨佔市場行為,處以台化300萬元、台塑200萬元罰鍰,台塑集團才恢復供貨。
不過,周俊雄的倒楣事情還沒結束,原本他以為台塑集團所在地的台塑大樓,是王永慶和王永在兄弟攜手興建的起家厝,也是台塑集團百年基業,是不可能拆遷的,因此購入12樓的160.58坪空間,當成合一公司在台灣辦公室。
不料王永慶逝世後,王家漸掌權的二代,想拆掉台塑大樓並從2014年開始啟動都更程序,計劃改建22層的高樓。
台塑集團握有6成以上產權,在都更議題上享有絕對優勢和主導權,但周俊雄以太太周林秀鳳之名持有台塑大樓的160.58坪權狀面積,必須負擔高達6681萬7300元的都更建築成本。
再者,根據台塑都更的「負擔更新成本原則」,周林秀鳳都更後權狀面積雖然從160.58坪增加到213.13坪,扣掉高達37.5%公設後,實際主建物面積其實只增加10.54坪,等於室內面積每多一坪,須支付633萬9402元。
其他台塑大樓內的小地主,也和周俊雄、周林秀鳳夫婦一樣,要負擔高額的都更建築成本,但因這些小地主多是台塑中下游協力廠商,只能配合著「被都更」,因周俊雄的合一公司之前被斷料的情形,還歷歷在目。
周俊雄在台塑集團任職時被視為是台塑的「大掌櫃」。《蘋果》資料照片
「毀掉起家厝太可惜」
身為王永慶親戚的周林秀鳳認為不該再沉默,因此和另一小地主,柯博義、許愛珠夫婦一起提起行政救濟,雖輸了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的一審官司,但他們堅持上訴最高行政法院,盼爭取應有的公道。
周俊雄夫婦私下向友人表示,台塑大樓是王永慶和王永在兩位台塑創辦人的「起家厝」,毀掉改建高樓實在太可惜,應該保留下來,讓後代子孫透過台塑大樓見證台灣的經濟奇蹟,何況王永慶和王永在兩人在世時,也完全沒提到台塑大樓要改建。
台塑大樓土地都更預定2025年完工。《蘋果》資料照片
【意見分歧】官方:不符耐震 反方指堅如碉堡
柯博義和太太許愛珠,與王永慶大外甥周俊雄、周林秀鳳夫婦一樣,是台塑大樓的小地主。
柯博義不滿地指出,台塑大樓外牆沒有任何龜裂痕跡,內部也非常完好,「這樣怎會需要都更?」
《壹週刊》調查,當初蓋台塑大樓時,負責採購和財務管理的就是周俊雄,周秉持王永慶之令,所選建材都是當時民間所能找到最好材料,包括高拉力鋼筋、3000磅的耐壓水泥等,為的就是要讓台塑大樓堅固如碉堡,成為台塑王國百年基業的指標性建物,但時境變遷後,王家後代卻要以都更之名打掉重蓋。
代書柯博義認為都更害他須負擔三千萬元建築成本。《蘋果》資料照片
「應考慮實際耐震力」
柯博義指出,他在台塑大樓的持有權狀面積為77.56坪,都更後的坪數,表面上看起來增加為104.03坪,但扣掉高達37.5%公設後,實際上主建物面積其實只增加5.96坪,卻要負擔總金額3261.45萬元的更新建築成本,平均每多一坪應支付金額高達547萬2232元。
另外,北市府對台塑都更案的都更環境評估標準,認為台塑大樓緊鄰的敦化南北路,是市府公告的重大建設或國際觀光據點200公尺內,所以符合都更標準,柯博義認為很好笑,認為應該是重大建設或國際觀光據點旁的建物,無法與重大建設配合時,才能作為都更條件。
再者,北市府的都更環境評估標準,指台塑大樓的建物耐震設計標準不符內政部1988年函釋的規定,也符合都更的標準。
柯博義說,1980年蓋的台塑大樓,當然不會符合內政部1988年的函釋規定,建物應否都更,應考慮實際耐震能力是否達到內政部1988年的函釋規定,不能以建物興建時適用的法規為判斷都更依據。
【法界看法】都更換容積獎勵 公益必要性不足
備受矚目的台塑大樓都更案,都更前價值約393億餘元,保守估計都更後可達741億餘元,但市場大膽推估都更後價值上看千億,將改寫自辦都更新紀錄。
只是,對於台塑大樓內年事偏高的小地主來說,都更利益卻「看得到、吃不到」,除了得先花費一大筆都更建築成本,是難以承受之重,台北市政府對此的都更審查案,預計2020年底完成,最快2021年取得建築執照,工程期間4年,預定2025年完工並取得使用執照,「不知道可不可以活到那個時候耶!」滿頭白髮的柯博義自我調侃著。
提回饋方案獲得同意
法界人士指出,都更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讓市容變得漂亮,但因為住戶產權複雜,整合相對困難,所以政府會給予容積獎勵,問題是台塑大樓主要作為商辦空間,並不是集合式住宅,且本案產權單純,因此透過都更換取容積獎勵的公益性和必要性不足。
事實上,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就曾認為本案產權單純,質疑台塑集團透過都更換取容積獎勵的公益性,因此退回;但台塑去年7月再送件,提出公益回饋方案後,獲得同意劃定為都更範圍。
台北市政府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的判決書中曾表明立場,認為市府對台塑大樓建築物和周遭環境評估的專業性和經驗性的實際審酌評估,並未濫用和違法,且屬於地方自治事項,應尊重市府有相當程度的判斷餘地,市府並未剝奪人民居住自由和財產權。
南亞稱復甦都市機能
至於代表台塑集團參加本案行政訴訟的南亞塑膠公司,也向行政法院指出,都市更新能促進都市土地有計劃的再開發利用,可達到復甦都市機能、改善居住環境的目的,具有高度公益性,台塑當初將都市更新建築物和地區環境評估標準資料送請北市府審查通過,還一併把地主周林秀鳳和許愛珠的陳情意見及台塑集團回應送給市府的審議會審查,程序已相當完備。
台塑大樓都更案小檔案
★地點:台北市敦化北路、民生東路口
★土地面積:6328.3坪
★地主:大小地主共58個、台塑集團產權佔68%
★都更預算:100∼130億元 ★完工時間:預定2025年
★備註:
1.台塑大樓1980年興建完成,至今已38年
2.都更規劃為2棟辦公室及1棟住宅,地面22層、地下5層
本文出處: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1017/38154658/
#房地產買賣#危老重建推動#持分土地#持分房屋#公設地#0912-913923高仕陳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