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收支調查 貧富差距擴大 高低相差逾六倍
2019-09-07 22:58經濟日報 記者林于蘅╱台北報導
本報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甫完成2018年家庭收支調查,依照五等分位法,去年最高所得組比最低所得組高出了6.09倍,為近六年最高。
若觀察吉尼係數,去年為0.338,同樣為七年的相對高點,顯示貧富差距仍日漸擴大。
2018年高低所得差距達6.09倍,為六年來高點,吉尼係數也升至近七年的相對高水位,主要原因是去年高所得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增加幅度較大,最高所得組年增46,180元,最低所得組則只比前年增加6,670元,因此相除之下,倍數因此增長。
主計總處家庭收支科長莊文寬表示,目前台灣最低所得家庭組出現年長化、人口數少的特色,去年有56%的低所得經濟戶長為65歲以上人口,也因此導致可支配所得的增幅有限;且人口數較少,工作收入的所得總和也因此較低。
莊文寬指出,貧富差距擴大並非台灣獨有,而是世界各國皆然的普遍現象。
主因隨全球專業分工、知識經濟發展、人口老化及家庭結構改變,導致以「家庭」為單位衡量的所得差距,各國長期均呈擴大趨勢。
主計總處說明,比較各國的貧富差距,因國情不同及調查內容差異,所得內涵與調查的對象、範圍均不一致,單從數據來直接判斷,比較容易失真。
但從長期趨勢來看,各國都出現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的現象。
不過,若改以「每人」的所得來觀察,2018年最高、最低所得的差距則縮小為3.9倍,且長期而言,貧富差距的倍數並沒有逐年擴大,而是區間波動。
莊文寬說,以「每戶」為單位的家庭所得統計,容易受到戶內登記的人口數多寡影響,人多、工作者多,整體家庭收入自然普遍較高。
莊文寬指出,用五等分位法看貧富差距,只能看到四成的家庭,剩下的戶數都被排除在外;如果以吉尼係數觀察,是全體家庭兩兩相互比較的結果,數據上較為全面,也是國際普遍觀察貧富落差的指標。
分析近20年所得差距變化,在2001年網路泡沫時,我國經濟首度出現負成長,吉尼係數來到0.35,且五等分位的最高、最低所得組差距攀至6.39倍,二者同創下歷史高點,後因失業率逐漸走跌,景氣狀況回穩,貧富差距的倍數一度降回5.98倍。
2009年逢海嘯,台灣經濟再次負成長,吉尼係數因此升至0.345,歷史次高水位,五等分位的貧富落差倍數也升回6.34倍。莊文寬說明,家庭可支配所得很明顯會受到大環境景氣狀況的影響,一旦失業率攀高,就會重挫家庭所得。
主計總處說明,五等分位法的意思是,將全體家庭戶,依照可支配所得的高低排序,並按照戶數均分為五等分位組,其中,第五分位組和第一分位組之相差倍數,即為高所得與低所得的極端差距值。
吉尼係數介於0~1,0代表所有數據都沒有差別,1則代表所有數據均不相同,也就是說,吉尼係數愈大,代表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愈嚴重。
國際上普遍以0.4為警訊值,代表的意義是,國內貧富不均的情況高達四成。
經濟日報提供
#危老重建#繼承不動產#持分房屋#公設地#0912-913923高仕陳總
留言列表